
充电桩工业设计:解析室内外充电桩设计的防护差异
充电桩依据充电模式的不同,可划分为交流充电桩、直流充电桩以及交直流一体充电桩三类。直流充电桩多被部署在高速公路服务区、专业充电站等场所;而交流充电桩则常见于居民小区、停车场、路边停车位以及高速公路服务区(除直流充电桩区域外)等地。鉴于充电桩应用环境的多样性,其设计过程需全面考量环境因素,确保外壳设计既简约美观,又能适应各种环境条件。接下来,将通过几款充电桩设计案例,为大家提供设计参考。
鲸禧设计在充电桩产品设计领域拥有深厚的积累,对最新国标认证要求了如指掌,从塑胶模具开发到钣金工艺,鲸禧设计创新供应链能够为客户提供从设计到生产的全方位解决方案,有效简化沟通流程,为客户节省宝贵的时间与成本。
设计师通过详尽的市场调研,确立了极简主义的设计理念,将产品定位为工业级消费品,融合智能与科技元素。通过钣金与钢化玻璃的巧妙结合,不仅提升了产品的亲和力,还优化了生产流程,降低了成本。经过反复试验与比对,交互区域的设计更加符合人体工学原理。此外,水滴形状的充电指示灯设计,既增强了产品的安全性,又赋予了其科技感。
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环境,充电桩设计都必须确保足够的结构强度,以抵御外部冲击,同时需具备防火、阻燃、绝缘等特性,保障用电安全。例如,充电机内部的印刷电路板、接插件等电路元件需进行防潮、防霉、防盐雾处理,以确保在室外潮湿、含盐雾的环境中稳定运行,并实施防锈(防氧化)保护措施。充电桩外壳及暴露在外的铁质支架、部件需采用双层防锈工艺,非铁质金属外壳也应具备防氧化保护层或经过防氧化处理,从而提升充电桩的整体环境适应性。